人说:“诗,是文学艺术的皇冠”;
  我说:“皇冠,只应属于睿智者”。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泱泱诗国,伟大的诗人都戴上了这顶“皇冠”;而戴上了真正皇冠的,却未必能够成为伟大的诗人。众所周知,清朝乾隆皇帝,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但历史上并未承认他是诗人;而当代毛泽东主席,虽然公开发表的诗词不足百首,却已独领风骚、蜚声诗坛。纵观古今两代君王和领袖,何以在诗坛地位上有如此天壤之别呢?“风流未必出文采,文采必然生风流”,这是一个世道的真谛。屈原、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无一不是以他们传世史诗的文采而风流百代,从而,被推崇为中国诗坛的领袖人物。


  当二十一世纪第一缕曙光照耀神州大地,一部名为《浩世微尘》的诗词集,走出轮回,开启尘封,脱颖而出。在我读了戈阳青这部诗词集后,内心世界被那极富哲理的深邃思想、呼之欲出的鲜活意象、炉火纯青的文学底蕴强烈地震撼和征服了!击节叫绝之余,不禁使我想起了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一段名言:“那未知者是永恒的自由:他的爱是无情的,珍珠在黑暗的牢狱里喑哑无言,他为了获取珍珠而打碎了贝壳。”


  祝贺《浩世微尘》的问世,我不禁提笔写了这篇读后观感,权作抛砖引玉。


  诗歌,在世界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似乎同她的载体一样,显得那样脆弱和苍白。有人说她是“黄昏文学”,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穷途末路了!诗歌是否真正成了末路的国粹?是耶?非耶?请君捧读《浩世微尘》!


  我首次拜读戈阳青的《浩世微尘》,是在一夜之间将七十四首诗、十六首词和四十六首法国翻译诗一口气读完的。囫囵吞枣,犹如服了强烈的兴奋剂,使我彻夜不眠。我也读过不少古今中外著名诗人的作品,多年读书养成了跑马观花、博览而不强记的习惯,能让我在如饥似渴获得精神饱餐后再反刍咀嚼,这在我的一生中,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毫不隐瞒我的观点,也许是出于一种偏爱而导致的酷爱吧!


  应该感谢戈阳青的诗词,是他那独具睿智和文采的作品,把我带回了浪漫的时代,给了我第二次青春活力!


  ——浩:浩大、浩荡、浩瀚、浩淼、浩气、浩如烟海;世:世间、世道、世风、世界、世人、世态炎凉;微:微薄、微观、微粒、微茫、微妙、微言大义;尘:尘土、尘事、尘寰、尘嚣、尘垢、尘埃落地……


  戈阳青在《浩世微尘》自序中以“浩”、“世”、“微”、“尘”四字铺陈的四则排比句,绝非文字的串连、词藻的堆砌,而是诗人博大的胸怀文思如潮,将读者引入一个感同身受、至高无上的境界!


  我徜徉在《浩世微尘》的字里行间,仿佛被浩世与微尘的宏观和微观这两极磁场吸进了时空隧道,流连忘返、爱不释卷!

 
一、 昏红世界的画卷
 

  “语淡情至,乃诗之崇高;句滴意淼,乃诗之渊深。


  戈阳青的诗歌分为三个乐章:婉约图画、爱情绝唱和昏红的世界。诗人在春、夏、秋、冬四季中最喜爱秋天,他以为秋天有着无穷无尽、延绵不绝的丰富蕴涵:金色的收获、枯萎的冥想、连绵的沉思、孕育的希望……以至于诗人总爱把他早期的新诗,喻为昏红世界的绚丽画卷。


  ……
  于是,如果世界一片昏红,
  便成为血与火的缠绵。
  而幽暗世界里的残亮,
  就点燃了那光灿灿的画卷。
           ——
《如果世界一片昏红》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母亲用血肉之躯孕育了胚胎;以甘甜乳汁养育了生命。她把青春活力传输给了后代;却将憔悴衰竭遗留给了自己。“……我总不敢正视母亲的笑/揪心地怕你无止境的深情”。


  在《母亲》这首诗中,诗人以匠心独具的胆识,大胆使用了“我渴望失明,让我心中/永远只有那幅纯荷的素描”这一神来之笔,画龙点睛地将母亲与儿女之间那种无止境的深情,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应该说这是千古绝句,在中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著名诗人傅天琳对《母亲》一诗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我渴望失明'这句太绝了,也用得太大胆了,如果后续的不是‘让我心中,永远只有那幅纯荷的素描'与之衔接、呼应,这首诗就失败了”。难怪国仁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读到《母亲》这首诗时,就发出了:“这首诗应该上国家语文教材”的感慨!


  母亲之所以伟大,还在于繁衍人类非她莫属!人类要繁衍,女人分娩就在所难免。分娩的撕心裂肺,发生在极度痛楚与极度欢乐之间,却挣扎在死亡的边沿。自有人类以来,是母亲的临盆和阵痛,换来了生命的延续和千家万户的天伦之乐。


  “不就是/瞬间麽/撕心/裂肺……//却蹦出个/活生生的/淘不完神的/快乐!”作者写《分娩》,仅用了短短的25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却让读者从母亲分娩的大悲大喜中去大彻大悟,体验儿生母难刹那间的血淋淋的悲壮,分享新生命诞生的极乐,更加感悟人生的珍贵。


  人说童年是黄金时代。让人终身难忘的是:两小无猜的“开裆裤”和除夕之夜的“压岁钱”。“在千丝万缕的彩织中/我静静地搜寻/那根淡淡的线条//它曾缝/一条开裆裤/涉过透明的剪影……”,随后作者将《童年》千丝万缕的彩织,消失在一块遮羞布的后面,昭示缝合“开裆裤”是童年向成年裂变的必然。诗人奇妙的构思,高明的剪裁手段,可谓天衣无缝。


  《女人》这首诗,语淡而情至。“为了不枯萎/甚至不想当妈妈”,听是一句大白话,喝是一杯白开水,但往往“大俗则大雅”,它在全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诗眼”作用。诗人结尾用“好一个/惹人心醉的/造作!”将女人欲说还羞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矛盾心理,让读者一览无余。


  “一堵墙/似一个镜框/你在/我俩是刊在上面的/一幅双人像/你不在/墙上的一条裂痕/延伸到/你靠过的地方”。墙的含意意味着隔离和绝交,作者巧妙构思,以《墙》为题,透过一对恋人缘尽人散的婚变的自然裂痕,写出了在共性掩饰下人性的天然差异,其含义耐人寻味。一位著名女诗人说:“我最喜欢这首诗,这首诗的意象太玄妙了,不知道诗人是怎么想出来的。”


  一元钱买了两个草莓,吃一个草莓,便品出一首情爱的经典,戈阳青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且看他《吃草莓》:一吃你的红晕,“点缀的绿叶告诉我/春天来了”;二吃你的红唇,“那嫣然一笑的吻/开朵花羞”;三吃你的红心;四吃你的红烛;五吃红红的你。赤裸裸地,那就是要“把你整个化我心中,永随我”;足见诗人唯美主义的色彩浓厚、情感奔放,不但怜香惜玉,而且才华横溢。


  在爱情的坐标上,如何才能给自己正确地定位,而不是错位呢?“……既然岁月不愿让/爱与爱撞击出/希望//那错位是否能/酿成另一种/永恒呢?”男女之间的人生际遇,不外乎你来、他走;你哭、他笑,或者是她走、你来;她笑、你哭。言简意赅的小诗《错位》告诉你:无缘的错位,将预示双方会有另一种新的遇合,而新的开始将导致另外的一种结局。


  “一条走廊/是一架钢琴/……而那位演奏者/是我的情人”,跻身在单身宿舍过道中间的木地板走廊,在现代住房结构中已濒于绝迹。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把等距离镶嵌的木质楼板象征为钢琴的琴键,而把女性穿着高跟鞋,情绪化行走于走廊时发出的轻、重、缓、急的音响,演绎成一曲曲情人幽会、琴遇知音的初恋情调。《走廊》这首诗,其意象之鲜活、寓意之深切是不言而喻的。


  爱,永远是人类讴歌的主题。诗人在《有一种爱》这首小诗中,以平淡无奇的语言把爱写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世间,只有“……但拔了后/会更痛吗?//于是/不能/自拔”这种爱才可谓是真正的爱,而非虚伪和伪装的爱。因为真爱是不能自制、不能自拔的。


  “这是一个玫瑰的季节/玫瑰的山/玫瑰的水/玫瑰的天空/玫瑰的阳光/整个周围都浸泡在玫瑰中……”《玫瑰的季节》是诗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玫瑰,是男女之间爱情的象征。而在诗人这首33行的诗中,就有22行诗反复出现玫瑰的字句。全诗没有出现一个爱字和情字,却将爱情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反复重复字句而不让读者读之生厌,非大手笔不能为也!诗人让玫瑰充当爱情的天使,犹如在商场使用代金券,以避免庸俗和铜臭,其理念独特,创意新奇,非同凡响。处在豆蔻年华的花季,哪一个男子不钟情;哪一个女子不怀春呢?一曲爱情园地的绝唱,是诗人戈阳青献给狂热的少男少女们新世纪的祝福——玫瑰爱情的旋涡!


  鲁迅先生早年赴日本留学学医,有感于中国人精神虚脱的国情而弃医从文,誓以投枪匕首唤醒国人的民族自救。《住院》与《输液》两首诗,则与鲁迅先生当年爱国救亡的思维异曲同工。面对高度物质文明带来的文化颓废以及道德退化,诗人发出了“随一墨浸染的处方而来/高喊拯救我垂危的灵魂”、“这里惟有生理的阴影/这里没有灵魂的扭曲。”,这不仅是作者灵魂的心语,也是心声在呐喊,更是悬挂着的一种让人警醒的思想。


  “头颅撞在纸上/也碰出血来”与“头颅撞在铁上/也碰不出血”,孰弱?孰强?《弱与强的辩证》关系,确实发人深思!诗人的逆向思维,把弱者与强者都推向了一个极至。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知音对知己掏心窝的一句话。而谁能像诗人那样:“把我的心/切碎/浇上甜蜜/拌上辛酸/在通红的锅里/炒一盘鱼香味/因为你爱吃”呢?说到无私地奉献,谁又可能像诗人那样:“我的肉/已被你食光/我的骨头/已给你熬汤/而我的一颗心/也为你奉上”呢?诗人的《鱼香味》其实就是“食谱”中的“糖醋鱼”:糖者甜也;醋者酸也;鱼者余也!“余”在古文中是“我”的意思。诗人将自己“浇上甜蜜,拌上辛酸”,完全、彻底地奉献给了他的至爱及崇高理想,谱写出一曲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绝响浩歌。


  诗人仿佛在告诉我们:甜蜜与辛酸,互为共存,不可或缺。即使在最辛酸的无私中,也存在奉献的甜蜜。这正是“愿你能嗅到我/灵魂的鱼香味”所蕴涵的真谛,如太极图中的鱼头、鱼尾互为衔接,互为转换。作者深层次的寓意,将中国玄学哲理隐藏于《鱼香味》的玄机之中。


  这是诗人在《一万次与瞬间》中描绘的图画:——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爱,说上一万次,让流淌的血咽进肚里把心染红。那勾魂玫瑰的微笑,一笑倾城,让我的灵魂也为之颤抖。我终于明白了:誓言多么地脆弱啊!它是逝去的语言,是不能重温的旧梦。一万次憔悴的无穷折磨,把我带进漫漫长夜,而我的伤痕却又被你那残剩的热情烫平了。掉进了陷阱还有退路吗?还会有前景吗?如果说我生命中的血还没有凝固,那是因为我热恋着你,即使分手,也绝不去算变了天的风流帐。爱,难道就是用悲伤和诅咒去迎接新的希望吗?爱,真能用一万次与瞬间去衡量吗?有爱就足矣,只要我心天长地久,又何惜拥有的只是曾经的点滴呢?


  “……就不该问有多少次/还会有多少个一万次/管它多少次呢//或许只要爱/或许爱只要/一万次能与瞬间/共存。
  诗人写《一万次与瞬间》一诗,从字面上看,看似一首爱情诗,其实,里面深含着这样一个哲学思想:即使你抗拒了一万次挡不住的诱惑,却往往被一次成功的突破所否定;哪怕应允了一万个口头承诺,不如脚踏实地去兑现一个梦想;写一万个“零”字,不如写一个“一”字。诗人告诉我们:“一万次与瞬间”是一个辨证的统一体。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古人有关饮酒的诗句。而戈阳青的新诗《饮酒》:“砸碎千万坛生活的陈酿/汇一条江河/溶入滔滔醉意”、“……我饮这流不尽的人生/便为了最后的那个酒嗝/抽搐出往日沉疴/一阵轻松!”果然有巨匠运斤、霸王扛鼎的气概!一扫“今朝有酒今朝醉”和“醉生梦死”的颓废,将饮酒赋予“饮无为/莫急/藏幽幽桃园无争/为来世佳醇”这样的人生最新理念。读后让人面带酡颜、豪气冲天。


  人说:“月是故乡明”,我说:“梦里故园情”。《故园梦》作于1992年,是诗人在是否出国留学抉择的瞬间迸发出的一段故国情思。是收入《浩世微尘》中惟一的一首新古体诗。


  春天非绿秋非黄,风卷残云锁龟王。
  故国急待报时雨,汉宫漫道跨沧江。
……
               ——《故园梦》


  春天来了,但象征生命的绿色没有映入我的眼帘;秋天到了,似乎也看不到黄澄澄的丰收在望景象。那些作古的君王,将民脂民膏带进陵墓殉葬,极尽身后的哀荣,致使我的故国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现实犹如久旱的禾苗渴盼及时雨一样。中华民族的汉文化源远而流长,我又何必非要放弃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远涉重洋到外国去留学呢?打工式的出国,去到一个不属于自己主权的异国他邦,如果上天看到他的子民受到种族歧视,也一定会伤心流泪的。只有我们的国家民族强盛起来了,在国际上的地位能举足轻重了,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踏上出访国的土地,迈着豪迈的凯旋步,奏起中国的国歌,那时让外国人在世界地图上,划一个对中国人刮目相看的惊叹号!


  《浩世微尘》这首诗,其标题已被命名为“戈阳青诗词集”的书名,其比重和含金量可想而知。我认为《浩世微尘》是七十四首诗歌中唯一的一首“寓意诗”,共四十一个章节、八十二句。诗中所罗列的“火焰、风筝、萤火虫、枯门、锈锁、落叶、井、纱巾、火、水、伞、镜、洞、秀发、窗、白沙、黑潮、蚕、丝、蛛、网、孤峰、茂叶、光、寒、波纹、影、暖、枪、箭、血浆、野土、魂、铃兰、玫瑰、酒精、哭、笑、婴童、生、死亡、露珠、枯枝、钢琴、石磨、冰川、寂寞、欢乐、轻舟、烟云、雨”,莫不是浩世中的粒粒微尘。诗人运用浩瀚无际的想象、矛与盾的对立统一,并调用了逆向思维的手法,将它们磨合在一起,写出了别开生面的寓意诗经典作品。现仅以诗人在《浩世微尘》自序中所列举的六个章节诗句作为折射,让我们管窥浩世“万花筒”中的微尘:人生百态、万种风情吧!


  “裂肺/柔水轻歌曼舞 咽泣/野土欣喜若狂!”茫茫苍世,有的人因惨遭横祸的打击而撕心裂肺;有的人却沉浸在温柔乡的轻歌曼舞中纸醉金迷。有的人因妻离子散而悲痛得泣不成声;有的人却因裂土开疆、宏愿遂成而欣喜若狂。人生的悲欢离合,由此可见一斑。


  “黑色猝死/亡海淹没白沙 白色再生/光宇侵吞黑潮”大海深处是黑色的死亡之海,借助飓风淫威掀起的狂潮巨浪,吞没了白色的沙滩;退潮后的风和日丽,是太阳的万丈光芒逼退了黑色死亡之海的潮水,让白色的沙滩重见天日。黑海与白沙之间你死我活的生死博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生与死,其实不是人类的专用名词。


  “寂寞撕碎欢乐/随一叶轻舟飘了 烟云坠落/雨,开始徐徐上升……”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只身投入孤独寂寞的大海,随一叶轻舟漂去,去作艰辛的寻梦;烟云聚集高空,积化为雨而坠落,汇成海纳百川,其蒸发上升又凝聚为烟云,亘古以来,周而复始地在大气层不断地轮回和循环。


  《浩世微尘》这首诗,以具像的文字、形象的画面、抽象的意境、万象的空间,昭示出宇宙天体与大自然之间万事万物的无穷奥妙和博大精深。以上三段文字的赏析,只不过是皮毛和浅显的导读文字而已,笔者认为,寥寥的文字无法探索和咀嚼出诗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和文学价值。总之,诗人在《浩世微尘》中为我们开辟了一个任意想象的空间,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二、 魂醉天雨的词章
 

  词,滥觞于隋而鼎盛于宋,故有唐诗、宋词、元曲之说。


  “豪婉尽意,乃词之飘逸;挥洒自如,乃词之恢宏 。


  戈阳青的词,借传统古词牌的框架,变易了古词牌的称谓,点化词的意境,挖掘词的神韵,用现代的语言特征和审美视觉,融入新诗用语的精髓,冲破平仄概念,将词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国人面前。抒华夏儿女的远大理想、伟大抱负和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信念。我认为:戈阳青的词,气势恢弘,意境深远,跨越时空,继往开来,开当代新古体词之先河,在中国文坛,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几乎都是在漫漫长夜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度过,特别是清庭的腐败和丧权辱国,致使我们民族璀璨的文明犹如锦衣夜行。作者切入这一主题,写了《夜行》这首词。


  坐地九万六,方觉惊春眠。
  红点枝头,垂涎一滴蓝。
……
          ——《夜行》


  巍巍中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谓疆域辽阔、地大物博。当她从几千年的沉睡中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万物复苏的春天了。太阳升上了树梢头,照耀着蔚蓝色的大海。因为太阳有觊觎地球的野心,它垂涎的唾液,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


  “浩渺苍苍,一口小碗;上下几千年,扣为盘中餐。文韬武略,区区蚂蚁辗转。拂袖轻盈乾坤舞,静中一道寒。”在作者的眼中,无边无际的浩渺苍穹,不过像一只倒扣着的小碗,显得那么渺小,人类有历史记载的也不过区区几千年。战争,总是成王败寇,胜利者将失败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帝王将相运筹帷幄的文韬武略也罢,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百万雄师也罢,俯首尘寰,只不过像一群群蚂蚁在东奔西走、辗转徘徊。历代君王的每一举手投足,都足以掀起改朝换代的腥风血雨和轩然大波,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像闪电一样短暂、骨肉相残一样无情罢了。历史的预言家们曾预言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强盛,当一轮红太阳在晴朗的天空冉冉升起,试问谁又能阻止它普照天下、咄咄逼人的万丈光芒呢?


  “烧饼低吟。垂拱画卷。试问谁能阻金戟,日洒青天。”诗人博古通今,在《夜行》这首词中,他旁征博引了唐朝袁天罡的“推背图”和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这两个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预言,结合西方预言家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兴盛在亚洲,而亚洲的兴盛在中国”的现代科技预测,以他独具的洞察力,第一个用诗词揭示出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的强盛是历史的必然。读后,大大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无疑为民族自卑感举行了“告别昨天”的葬礼。


  在人们心目中,“国耻”已成为历史,迎接我们的将是光辉灿烂的未来。


  眼前无船帆,万顷彼岸。茫茫沧桑一星点。
  欲跨青宇棘丛中,抖摆光年。
……
            ——《静观》


  面对现实,没有船帆,怎么办?无法通过浩瀚无际、碧波万顷的汪洋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只能静静地搜寻海面,等待!如果有一天从沧海桑田的变迁中看到了希望,那怕是渺茫的一丁点,无论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还是到达目的地的距离需要用光年来计算,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急功近利,只能尊其自然。一旦伟大的变革顺应世界潮流滚滚而至的时候,神州的崛起、民族的振兴,就会奏出时代的最强音,创建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


  诗人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审时度势,为伟大时代变革的重要转型期把脉,写下了《静观》这首词,给人们留下一片遐想的开阔地带,沟通心灵,架起桥梁,去迎接新纪元的到来!


  前景似画。瞬息人生。
  浩世变迁,岂凭简单方程。
……
           ——《答友人》


  人生太短暂了,犹如弹指一挥间,但人们依然十分珍惜它,因为生活毕竟是美好的,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伟人的谢世,社会的变革,标志着又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样的世道变迁,是世界上任何杰出的数学家,也无法用解方程的方式来解答的。


  “挽历朝君王,狂滥宏愿,焉得自衡?”观秦赢政、汉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等历代开国皇帝,哪一个不是上应天命,下顺民心,胸怀安邦治国、造福苍生的宏图大愿呢?但在朝代兴起与衰亡的扛杆上,谁又能有回天之力,在天平上永远保持平衡呢?


  作者用 “回首冷、壮汉何在?坐点昆仑。”结束全词!笔墨看似嘎然而止,余音足以绕梁三日。


  愁云漫过原野,飞雨勿须黄昏。
  随口呷出一月歌,惹得狂飙垂青。
……
              ——《独春》


  时代变革的大潮迅猛而来,难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一股阴霾之气正席卷神州大地。这场暴风骤雨不是发生在黎明前的黑暗,也不是发生在夕阳西下的黄昏;而是发生在朗朗乾坤的光天化日之下。他们高唱着“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正气歌”,却在暗地里掀起一股“蚀金风暴”的狂飙,企图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来一个釜底抽薪。抱怨和诅咒都无济于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于是,我便在心中描绘出一幅春光灿烂、江山如此多娇的壮丽画卷,如果人们能够生活在这理想的春天景色里,而不是被笼罩在拜金主义的物欲横流中,那该多好啊!


  “凛风吹来一墨画,看我独占春景。”《独春》尽管是诗人现实与理想的纸上谈兵,却是作者鞭挞邪恶、讴歌正义的心灵写照,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坚信和向往。


  秦川蹉跎,春秋逆旋,
  洒去冬眠犹未酣。
……
       ——《天寰曲》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因漫长的封建社会而蹉跎了岁月,误写了春秋。人们虽然麻木地进入了冬眠状态,但落后就要挨打的前车之鉴和民族危机感,使他们不敢酣睡,而是时刻枕戈待旦。


  “……飞渡五千年,满目东风,刀刻天寰。”炎黄子孙的梦想,让民族之魂插上了翅膀,飞上了世界屋脊。那白驹过隙、韶华易逝的上下五千年光阴,却唤起了神州大地沧桑巨变、民族复兴的强劲东风,那满目的东风在天寰的光盘上刻录了一首震惊寰宇的世界名曲 ——“未来”!


  《天寰曲》这首词共36字,分两个段落。上阕写华夏的蹉跎岁月和民族的忍辱负重;下阕写炎黄子孙民族复兴的强烈意愿和宏伟抱负。诗人志存高远、目光如炬,对国家民族将日益强盛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那踌躇满志的满目东风,犹如“刀刻天寰”一样斩钉截铁、不可动摇。读后令人心潮澎湃、跃跃欲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


  社会的变革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样不可逆转。面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我们笑傲江湖,为它谱写了一曲曲战歌。“魂醉天雨,含笑谱新曲。自信人生无悔意,轻描狼烟嚎啼。……”为寻求人生的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即使要我们到硝烟弥漫、出生入死的战场上去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万死不辞、无怨无悔。


  当今世界大战的格局,已从二战期间一城一池的争夺转型为经济入侵,表现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诗人站在民族忧患意识的高度,写了《魂醉天雨》。它告诉人们,未来世界将进入更加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不能与狼共舞,就不能抗衡世界。我们应该具有“出诊国门、切脉世界”的高瞻远瞩的目光和超前意识。


  “一朝江山狂歌,谁去挥毫共语?”只有让我们国家无比强大,才能在国际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这种超前意识,必须成为我们全民族的共识。


  “天漭漭,苍山敢叫地哭丧。……”《昆仑》作于1992年,纵观当时的世界风云,冷战的结束,东欧社会主义邻邦的分解,中国的改革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实践检验出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面对世界格局的瞬息万变,我们必须在残阳如血的黄昏暮霭中,坚持改革,勇往直前,坚决为旧体制奏起哀乐、唱起挽歌,敲响丧钟。作者以《昆仑》的夯实信念,坚信中国的改革必定会良性发展和成功。


  “乱云卷去红绸舞,断曲零歌血昏黄。”新生儿分娩的阵痛是难免的,也是暂时的。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总是建筑在旧体事物消亡的基础上。诗人以《昆仑》为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变革是历史的必然,而顺应世界潮流,是中华民族再创辉煌的唯一抉择。“血昏黄,隋风掠过,惊醒盛唐。”诗人对中国改革的前途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坚信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将进入不是盛唐、胜似盛唐的鼎盛时代。


  “聊借小楼一隅,饱读史书十年。”


  戈阳青在寓意人生重大转折的三十六岁这一年,通读了《资治通鉴》,写下了《读〈资治通鉴〉》这首词。诗人于无声处,透过史乘典籍的斑斑点点,去冷静地洞察宇宙间沧海桑田宏观和微观的变化。


  倾城一笑卅六年,漭漭沧桑静观。
  骤地人生马蹄疾,塞外江南惊眠。
……
              ——《读〈资治通鉴〉》


  翻开史书,仿佛听到了疾如风、骤如雨的千军万马势如排山倒海的生死博杀,那甚嚣尘上的马蹄声,人仰马翻的惨叫声,足以使远在长城塞北的游牧民族和江南鱼米之乡的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彻夜难眠。“灰飞烟灭,阴哭阳嚎,春心梦归图霸权。君王谋道,弦外听出音弦。”战争的残酷与惨烈,总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让成千上万的将士们抛头洒血、挫骨扬灰,一场战争的烽烟是不会熄灭的。而当战争结束后,父母老年丧子的悲伤欲绝;妻子中年丧偶的嚎啕痛哭;孩提少年丧父的泣不成声。由人生三大不幸演绎出一幕幕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哀鸿遍野、惨绝人寰的历史悲剧,这些,都是历代君王为了登基、篡权的一枕黄粱春梦,不择手段地玩弄权术、图谋霸权所致。他们以刀枪、箭弩杀人,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当他们取得政权后,为扩张领土、掠夺资源,无休止地巧取豪夺,鱼肉百姓,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所在。


  “一纸写尽江山。帝王将相,千古兴亡瞬间。醉魂不醉天涯舞,绝妙浩瀚尘寰。……”江山社稷这个庞然大物,在《资治通鉴》这部书中被浓缩为袖里乾坤,所谓“世道真谛书写尽”就是这个道理。帝王将相走马灯式的篡权、登基、驾崩、退位、无限期的轮回、循环,而每一朝代的兴盛与衰败,在历史长河中不就是一瞬间么?


  “五百年自有王者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明智的君王最热衷的莫过于他的皇位和霸权,绝不陶醉在“一笑倾国”的美色里,只有无道的昏君才要美人不要江山。纵观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虽然通篇都赤裸裸地写着“杀人”两个字,但死去的毕竟是少数。要想对神州故国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通览《资治通鉴》后就能一目了然、洞察一切了。死者长已矣!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早已灰飞烟灭,塚消骨朽了。“煮酒论英雄”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呢?面对当今的浩瀚之世,我们观今一定要鉴古,只有厚今薄古,才能创造出全球蔚蓝色的现代文明奇观。


  诗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博览群书,《资治通鉴》是他最酷爱的史书之一。


  当我读到戈阳青《读〈资治通鉴〉》词中 “一纸写尽江山。帝王将相,千古兴亡瞬间。”的词句时,使我想到了毛泽东的《读史》一词中“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的词句。毛泽东在词中采用了无限延伸的夸张手法;一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竟从青丝读到白发,耗费了一个人的毕生精力,书读完了,已是满头白发了,人老了,记忆力也衰退了,只能依稀记得几行斑斑点点的陈迹了;而戈阳青在词中则采用了高度凝练的浓缩笔调,将中国历史用“一纸写尽江山”囊括其中。一张纸居然能尽写数十个朝代的兴、衰、荣、辱和数百个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弹指一挥间。


  愚意认为:毛泽东和戈阳青的这两首词,都是写读史的,虽然创作的时代不一样,写作也采用了铺天和缩地两种不同的手法,风格各异却又异曲同工,词中绝句连篇、精妙绝伦、千古流传定当之无愧。


  毛泽东写“读史”,基本上遵循旧体诗词的词牌和平仄音韵,未越雷池半步,体现出我们民族传统诗词的精髓;而戈阳青写“读史”则刻意融进现代意识,跳出民族传统文化的窠臼,将新诗格调与旧词风貌合二为一,缔造出新诗与旧词的“混血儿”,在当代中国诗坛,给人耳目一新的理念,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千杯血》是诗人根据《满江红》的古词牌的框架写作而成。自古以来,后世对岳飞的《满江红》推崇备至。作为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报国”思想已成万世楷模。其抒壮怀激烈的民族气节,豪气干云、催人奋进,堪称千古绝唱。只惜英年早逝、殉难愚忠,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礼教殉葬品,“臣子恨,何时灭”让岳飞遗恨终天。


  “仰天长啸空悲切,冷目挥手移新月。……”时代的变革正风起云涌,改革大潮如春风化雨洒向人间。对外开放给神州大地带来了盎然生机,一片光明。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我们正激流涌进,一日千里。在史无前例的伟大变革中,不能因为遇到了一点点困难和挫折,就“仰天长啸空悲切”,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妄自菲薄,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我们要冷静地面对现实,只要我们有“冷目挥手移新月”那种斗转星移的愚公移山精神和“泰山石敢当”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就一定能打碎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尽管经历了黄河九弯十八拐的曲折和坎坷,拉大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只要我们不丧失民族自信心,审时度势地从头开始,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我们就能洗刷国耻,驳回历史不公正的判决,在世界重塑中华自强不息的民族形象。


  “骤回首、一语惊破岁月。……”一种民族复兴的紧迫感,促使我们去实现“壮怀激烈”的宏伟志向。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荆棘丛生,有着千难万险,但是,我们让民族崛起的信心,已经稳操胜券,所以,心情反而泰然自若了。当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取得了经济繁荣、国家富强的显著地位,回顾历史,是中国的一句成语“穷则思变”惊破了几千年的岁月,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在《千杯血》这首词中,诗人还站在政治家的角度,以非凡的气势,评说了中国历史上一代伟人——秦始皇、毛泽东。如果秦始皇泉下有知,虽荣膺统一天下“千古一帝”的皇冠,但秦至二世而亡,他会感到这样的殊荣,受之有愧;毛泽东也会为他在太平盛世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国策而感到无奈和追悔莫及。


  “乾坤扭、笑谈神州图,千杯血。”我们民族将以扭转乾坤的胜利者姿态,谈笑风生地将中国版图镶嵌在地球的东方,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但那是古今多少血浓于水的炎黄子孙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绝不能忘记世界列强瓜分中国的惨痛历史教训!


  惊汇狂滔,弹指间,赤壁又起烽烟。
  兴衰强弱似轮回,碾碎多少好汉。
……
              ——《惊汇狂滔》


  在《惊汇狂滔》一词中,诗人又谈古论今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如火烧赤壁,是改革开放的惊涛骇浪化解了赤壁之危。曾几何时呢?历史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二世亡秦;从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崇祯煤山自缢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满清入主中原。中国历朝历代兴、衰、强、弱,总是在冥冥之中轮回,在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循环。历史车轮无休止地旋转,无情的历史车轮辗碎了多少英雄好汉啊!


  “遥看纷纭,拂袖天涯,掠千丛山峦。往事如雨,谁还几多悲喜?”听到的是众说纷纭、看到的是激烈竞争。有的人消极颓废了,他们想逃避现实,置身事外,纵情于山水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是有差距的,既然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总是在所难免。


  不要因为人是世上的匆匆过客而伤感,不如用青春赌一赌你美好的明天,让黄金般的岁月和青春的年华去体现你在事业追求中的价值。“……莫等韶华年。蜀道休难一线天,苍蟒横空斩断。”尽管事业的成功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样有着无尽的艰难险阻,可是一旦冲出三峡的一线天堑,伟大的理想就会像长江之水一样,波澜阔壮,浩浩荡荡汇入苍茫广阔的大海。


  “咫尺沧海,清凉世界同欢。”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远不干,这是水的最大心愿;一个人,只有将自己融入振兴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才能让世界大同的理想与日月的光辉共存。


  诗人在《惊汇狂滔》一词中,用“兴衰强弱似轮回,碾碎多少好汉。”寓意面临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刻,有人退缩,有人奋进,作者褒贬之意,溢于言表。戈阳青谦逊地将自己隐喻为“不经沧海难为水”的一滴水珠,“句滴意淼”,更显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但他的《山寺夜作》也难免有些借酒浇愁。一醉方休后便万事皆空了。垂头丧气,词人的豪放哪里去了呢?


  戈阳青在读了辛弃疾的《山寺夜作》后,反其意而用之,写了《答辛弃疾》这首词:


  杯中有香甜,岂可抛完。自古雄魂千千万。暴雨狂风总会是,强秦壮汉。少年太肤浅,何  须缠绵?莫学老僧误钟点。不如来个好睡眠,无愧江山。
                      ——《答辛弃疾》


  饮酒,不能因为有“醉生梦死”、“纸醉金迷”、“今朝有酒今朝醉”等贬义成语而一棒子打死,否定了他的积极意义,不是还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煮酒论英雄”吗?绝不是辛弃疾词中所说的“古来三五个英雄”就后无来者了;而应该是“自古雄魂千千万”,之后,不是还有前仆后继的人吗?继吞并六国的强秦之后,为续的不是又有跨越汉界楚河的楚汉之争吗?每当中国历史上掀起一场浩大的腥风血雨,必然会竖起另一座盛世丰碑,请看!强秦之后的壮汉,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少年,是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代,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它却是一去不复返的,故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说。青少年时期,朝气勃勃,精力旺盛,是读书学习的最好时机,不应该把光阴浪费在歌舞和娱乐上,更不能有“当天和尚撞天钟,不当和尚庙宇空”那种无所作为的颓废思想。


  而对于戈阳青《答辛弃疾》词中“不如来个好睡眠,无愧江山。”的理解,不能狭隘以为是睡觉和休息,那是一种境界,一种健康向上的全新境界。词中的潜台词告诉人们:青少年时期,应潜心学习、勤于修身,权当是休养生息。只有这样,当祖国需要你为她建功立业的时候,你才能在修身的基础上,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辜负国家民族对你寄予的殷切希望,做一个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杰出人物。

 
三、 浪漫的征服欲望
 

  在读了戈阳青的法国翻译诗后,本想如同对他的诗歌、诗词那样进行浓墨重彩的赏析,但限于篇幅,只作一个概论,权作惜墨如金吧!


  作者倾情译著了法国著名诗人阿尔蒂尔·兰波、热拉尔·德内瓦尔、雅克·普雷韦尔、莫里斯·丰伯勒、吉尔热·里伯蒙-德塞涅、M·布律埃齐埃、让·吉罗杜、泰奥菲尔·戈蒂埃、萨比拉·西科、克洛德·鲁瓦、玛格丽特·迪拉斯、德拉吕-马尔德吕斯、弗朗西斯·卡尔科、玛丽·诺埃尔、E·德普桑塞夫人、罗伯尔·德斯洛斯、米歇尔·亚伯拉罕、保罗·韦莱纳、保罗·福尔、维克多·雨果、弗朗西斯·雅姆、阿尔贝·萨曼、皮埃尔·勒韦迪、阿道夫·雷泰、卢瓦尔·马松、弗朗西斯·蓬热等二十六位诗人的四十六首翻译诗,献给中国的广大读者。


  作为一个诗人,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思维,他的作品就没有生命力,在自己都没有激情的状态下写的诗,怎么可能去感动别人呢?戈阳青的翻译诗,是东、西方诗人心灵碰撞的产物;是东、西方文明的结晶。正因为诗人的呕心沥血,中国读者才有机会品尝到法国伟大诗人“唯美主义”诗歌艺术的原汁原味。


  戈阳青早在大学时代,是法兰西的文明和浪漫,萌动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在四川外语学院期间,他翻译了两百多首法国著名诗人的作品,与法兰西诗人的思想产生了撞击和共鸣,奠定了他在诗歌创作中唯美主义思想的坚实基础,将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深厚底蕴厚积薄发。


  诗人在饱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后,选择法国翻译诗作为诗歌创作的切入点,无异于站在东西方巨人的肩上高屋建瓴,让起点接近顶点。哺育的第一口奶既然是伟大的,后来者居上的轰动效应自不待言。东、西方文化由于种族、地域、风俗、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中、西合璧一经达到水乳交融,产生伟人、巨匠则不容置疑。而真正的成功者,无一不是触类旁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戈阳青在孩提时代就崇拜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波拿巴,所以,他高考时选择了四川外语学院法语专业,与法兰西文明结下了不解之缘。难怪他在《浩世微尘》自序中要写上“法兰西文明给了我重要的两点影响,浪漫色彩和征服欲望”这段文字。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更是这样。如果说,法兰西文明给了戈阳青的浪漫色彩和征服欲望,我最钦佩的就是他的征服欲望,因为,我就被他的《浩世微尘》征服了。


  翻开中国历史,从弘扬主旋律的角度,应该说它是一部文明史,但从民族忧患意识的角度,应该说它是一部屈辱史。“征服欲望”,在中华民族的《辞海》里是找不到的,因为“东亚病夫”从来都是被世界列强征服的对象。戈阳青这一句“征服欲望”以雷霆万钧之力,打开了历史的泄洪闸,宣泄出炎黄子孙积压在胸中几千年的压抑和郁闷。


  拿破仑精神都被翻译到中国来了,法国翻译诗还有再翻译的必要吗?

 

  读完了《浩世微尘》,掩卷之后,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新诗,在中国的历史不长,二十世纪初,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胡适对新诗的探索与尝试,功不可没;郭沫若对新诗的倡导与形成,更有着开疆裂土之功。


  改革开放以来,诗歌的创作和研究迅猛发展,各地诗歌报刊如《星星》、《诗神》、《诗歌报》、《绿风》、《诗潮》、《黄河诗报》、《青春诗歌》、《中国诗坛》、《中国诗人》、《诗探索》、《华夏诗报》、《诗林》等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中国诗坛出现了“沉寂的活跃”现象,这无疑是中国文艺复兴的良好开端。


  戈阳青的诗歌创作,尽管起步晚,但因起点高,后发先至。《浩世微尘》的出版,很有可能在中国文坛和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从他《浩世微尘》中的诗、词来看,大手笔则大气磅礴,豪气冲天;小题材则小巧玲珑,耐人寻味。戈阳青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迥异,意象鲜活,在每一种诗风的坐标上,都会拥有它的读者群,无论是工人、农民、军人、学生、商人、干部、律师、医生、教师,相信都会喜爱他的诗。常人可欣赏其画面和意境的美;哲人则可品味其内涵和思想的深邃。我相信,《浩世微尘》出版后将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诗人傅天琳读了《浩世微尘》后,圈点了:《墙》、《走廊》、《住院》、《输液》、《该怎么办》、《一万次与瞬间》、《雾》、《原本》、《弱与强的辩证》、《歌者》等十首诗歌。她说:“以上十首,就读者个人兴趣,最喜欢”。


  田稼先生读了戈阳青的《浩世微尘》后说:“我读过不少诗,包括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月派的诗。在当今众多的诗歌和词中,缺少戈阳青那种让读者无法抗拒的魅力、震撼力和回味无穷的咀嚼。戈阳青的诗词,几乎每首都含盖着思想,有着深邃的内涵,给人以多维想象空间。好诗,除了要接受大众的检阅,更重要的是要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有的诗今天才石破天惊,明天就泥牛入海;相信戈阳青的诗,是没有‘保质期'的,不仅会集聚广泛的读者群,还会形成一批作者群。”


  一位老者在读罢戈阳青的词后,用“功迈苏辛”予以评价;青年吕熙读后,则借用李白的诗句发出了响亮的感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中国古老传统的旧体诗词源远流长,历经了几千年的演绎、嬗变,最终,诗定格于唐朝;词定格于宋朝;曲定格于元朝。其实,诗、词、曲也并非唐、宋、元三代的专利,只是青出于蓝,鼎盛于斯罢了。


  传统,美言之,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积淀,换言之,它是禁锢民族创造力的桎梏。要走进民族的传统容易,要跳出这个窠臼就太难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大革命。这次重大变革,使民族文化彻底摆脱了“八股文”的胡搅蛮缠,进入了一个语言、文字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


  诗词,不应成为“帮八股”借尸还魂的载体。已进入现代领域的今天,有些人还钻进故纸堆里故弄玄虚,把诗词写得晦涩难懂、典故成灾。其实,他们不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是在那里自我陶醉。这种孤芳自赏的作品,还奢谈什么文学价值呢?正如演员需要观众一样,作家则需要拥有一大批读者,否则,作品即使出版了,也只能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在唐诗中,李白的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就因为他的诗除了展示文采的阳春白雪之外,还有面向群众的普及作品。那明白如话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现在一两岁的小孩都能琅琅上口地背诵。由此可见,只有让广大群众能接受的诗,才最具有艺术的生命力。戈阳青的诗词作品,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迪。他喜爱李白《故乡》一诗的纯朴、率真、无雕饰痕迹,惊奇地发现该诗未严格按照平仄的规律,从中悟出了诗之要素和不能因词害意的哲理。


  近年来,《诗刊》曾对台湾诗人倡导“新古体诗”予以道义上的支持,并在该刊发表过这类作品。戈阳青收入《浩世微尘》的新古体诗,虽然只有《故园梦》一首,但足以代表他锐意改革旧体诗词的决心和信念。他率先将借鉴古词牌框架或另创新词牌的十六首词作品,连同新诗七十四首、法国翻译诗四十六首一并收入戈阳青诗词集——《浩世微尘》,呈献给社会和广大读者。


  我认为:《浩世微尘》的问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她的重大影响,远远超过了“一本书主义”的范畴。我坚信:《浩世微尘》将给广大读者奉献精神食粮;将给中国文坛捎去明媚春光;将给神州大地带来灿烂意象。


  我爱《浩世微尘》,谨以此文献给喜爱《浩世微尘》的广大读者。

 
 
2002年9月写于北京
 
 
——原载《浩世微尘》
 
 
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1版